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读史德拉自传[二]

“每天与另一个人交流的好处就是思想的沟通会更有效率。”

“与聪明人打交道时,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想要的东西,并让他们信服。对学者也是如此。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科的发展,推出新的理念。对经济学而言,终极目标是增加人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为什么。稍近一点的目标则是形成一套理论或概念体系,以帮助界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因素,并借此来实现最终目标。学者们的第二个任务是说服自己的同行。”

“我本人对经济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可能就在于,将信息视为一种可生产和购买的商品。我对信息问题的探讨始于对一个现象的关注(就像所有上街买东西的人曾经观察到的现象一样):人们走访的商家越多,就越容易找到更便宜的价格。但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市场竞争的表述却是:一个市场上的同质商品只可能有一种价格。”

施蒂格勒应该说是一位博览各家学说的杂家。同时他对经济史似乎也颇有研究。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买书之三岛由纪夫


前天坐车回家,结果上错了车,于是朝错误的方向坐了一站。下车见到了那家书店,每次路过这里都会看到它。如果没有坐错公车,我想根本不会有机会让我走进这家书店。那一天,奥运会开幕以来的第一个艳阳天,我走进了那家书店,暗暗期待着或许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收获。


除了过时的教科书,成排的武侠,一片片的言情之外,店内基本上就没有了什么其他的收藏了。一个小学生猫在那里,埋头于日本漫画书中。老板态度不错,还招呼他坐下慢慢看。


至于我,看到了三岛由纪夫文集中的四本孤单地竖在一个书架上。《残酷之美》似乎家里有书,感觉其他的三本眼生。一口气把四本摆在了老板眼前,问一起买能不能再便宜些。价格还算公道。手里捧着书很有成就感回到了家。在家里发现墙根的书堆里有《禁色》,其他的或许都没有。我真的不太清楚。


四本书分别为:

《纯白之夜》

《残酷之美》

《走尽的桥》

《镜子之家》

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读史德拉自传[一]


去年鬼使神差地撞上了张五常的文字,于是知道了他:George J.Stigler。几个月后,终于从张五常转战到了他总是提及到的诸位经济学大家的作品。

本来想从卓越网买这本书,凑巧赓老师不辞辛苦地拜访国图,托他借到了书(辛苦,也谢谢你的明信片)。拿到这书的时候,忙不迭地翻来翻去,其实真正想看的是他在这本自传中究竟有没有提及张五常。

嘿,还是没有。

Stigler当年考上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的老师就是脾气古怪的老学究Frank Knight(记得张五常说,科斯定理出现之前这个老头子已经表达过与之类似的观点)。另外,后来大名鼎鼎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也紧随其后去了芝加哥大学。

Stigler的这本自传之所以好看离不开他扎实的笔头功夫。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所以这书读得相当快,我读完不过几天的功夫(对我来说已经很快了)。

“但在1933年,哥伦比亚大学却是很孤傲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哈佛大学对我的申请的回复是经济系主任秘书的一封亲笔信,而芝加哥大学的回复则是系主任哈里.米利斯(Harry Millis)亲自写的。我怀疑当时的我就是冲着芝加哥大学对学生个人的关注而去的。”


而在此之前,Stigler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他少年时代暑假参加童子军的经历。这个经历和张五常有相似的地方,几乎都是非常投入地玩儿大的,没受到多少大人的管教。好象我就从来没有过那么纯粹的童年呵,没怎么投入的淘过气,也没怎么投入的学过习,感叹一下。另外,他们当初都是从学商业转到经济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