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客观性问题

试译一段。

自笛卡尔以来,多数哲学家都有这样一个假设:所有知识都是基于那些直接作用于个人心灵上面的材料。对笛卡尔来说,知识的起点是不可置疑的清晰的信念;对英国的经验主义者来说,它则是非命题性的表达,例如感知,印象,感觉材料,感受,以上都是不可解释的特定的经验。那些经验主义者与笛卡尔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确信(或假设),在最初的知识进入人的心灵时,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之前,人的心灵是直接可知的,并且无需推理。不管我们看似所拥有的其他知识是如何的确定与直接,它们都属于主观性的和个体性的知识。

Descartes[deiˈkɑ:t,dɛkart]笛卡尔
assume假设, 臆断, 猜想
immediately直接地
empiricist经验主义者,经验论者,庸医
propositional建议的,提议的,命题的
presentation呈现; 展示; 描述, 呈文, 报告书, 说明
percept知觉的对象,【哲】由知觉或认识得来的印象;感觉; 感受
sense-data感觉材料
sensation感觉,感受,知觉
uninterpreted不可解释的
conviction确信,坚定的信仰/定罪,判罪
inference推论,推理,推断/推断结果,结论
pretend to doing sth 自称(命),觊觎
He pretended to learning.他自称有学识。
The young prince pretended to the throne.那位年轻的王子觊觎王位。
pretend to do sth假装做某事
subjective主观的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佛陀入门》笔记

本来是想读着玩儿,不过读完之后对自己也略有启发。用西方人的思路来对佛教的思想缕出一个大概的脉络,想是本书作者的启图之一。无论成功与否,方法是不是正确,这番梳理至少让我对佛教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入门”的读物达到目的已经不错了吧。以下是内容摘抄:

佛陀否认有一个实在的性灵作为轮回的主体,佛法中没有一个概念类似于不灭的灵魂(不论是属于基督教、印度教还是柏拉图教派的)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在《中部》里,佛陀说:“任何人都解释不了怎样从一种存在退出又进入另一个新的存在,独立于肉体、感觉、思想和意识”,非物质的性灵是无根据的幻想。

“精进努力,自求解脱。”
他最后的遗言,正如他的教化,充满了对人类潜力的绝对信任。
历史中的佛陀一生中影响了几次重要的哲学革命,他向他身边的祭祀宗教挑战,指出祭祀动物和空洞的仪式并不能带来道德和幸福。礼节上的恭敬只在作为内心感情的外露时才有意义。
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并努力消除这种可怕的束缚,他宣称解脱之门对所有修学者敞开而没有分别。涅磐只认精进,不认种姓。
佛陀提出了“中道”,认为苦行主义(自我虐待)和享乐主义(自我放纵)都不合适,因为适度更容易达到解脱执著。自虐和自我放纵都过于执著于“我”而难于解脱。
最后,对于那些把思考浪费在一些不可知的问题上或是假想出一个灵魂自我的人,佛陀尽力冲淡他们的玄学空想。他拒绝对像来生这样的问题进行学术争论,因为这些问题并非经验可知的,只能使修学者脱离解脱的大路。

后记:探索前期、后期佛教中复杂的论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一段时间以来,西方社会一直把东方简单看作是另一端——充满直觉和谜团的土地。像佛教这样的哲学观念被认为是极端的非理性,本质的神秘主义和究竟的难以理解。遗憾的是,这种套路一直被西方的理性主义者所应用,他们自以为优越于落后的东方人。但到了近些时候,这同一套路又被“新时代”的西方人用来吹捧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认为“正确的道路不是西方的外求和异化,而是东方的直觉主义。”一派叫嚷着佛教与西方哲学不同并加以贬低,另一派同样叫嚷着这种不同却加以崇拜。
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我们在这种自我完善的趋势下探寻这两种传统的根源时,就会发现在问题和方法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例如亚里士多德和早期小乘佛教的哲学家都试图用相似的方法解决相同的永恒、无常的问题。或者拿乔达摩的伦理哲学和斯多噶派伊壁鸠鲁的相比,都把自我控制欲望看作在我们这个充满束缚的世界里获得最高自由的途径。简而言之,若有人认为佛教徒不似西方人有理性,就应该了解一下龙树;若有人认为西方人思路狭窄,就应该去了解一下柏拉图。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今朝风日好

好天儿!

阳光普照,看着这么多人身上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庆幸自己出来时有先见之明。

办完正事之后,随便吃了点东西。本来没想买书,没想碰到一家书店,百分之七八十的盗版书,不过挑着挑着发现也有些正版掺杂其中。

买了三本。
一本关于经济学普及知识的
一本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记
还有一本中国人写的略萨传记
似乎现在偏向非虚构作品了,呵呵。
接着去逛碟店,买了一张北野武的《奏鸣曲》。
蓝线今天正好来了一批新货,不多。一点儿爵士,另外一些是些大牌。看到两张R.E.M,拿起来又放下了。最后收下一张Cybotron的Empathy。Techno的早期作品。那些封面绝棒的爵士一张没拿,太多了。回来下载听吧。买是买不过来的。

明天整理《佛陀入门》的笔记。









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禅入门[二]


禅宗认为:所有的烦恼和冲突都源于对万物的分别和执著,而事实上万物是统一、连续的。觉悟就是了悟万物一体。觉悟既是实现自我也是领悟到万物独存,领悟到“一即一切”。一位现代禅师说,人们要学会发展否定能(非我)和肯定能(完整的自我)来达到觉悟。这样,我执死去之时,正是我们的感觉和理解生动活泼之时。


对苦恼之外境闭眼逃避或大发雷霆,都是由于我们没有体会生命的全部意蕴。一位现代禅师说:“禅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



“任何需要证实、验证、承认、庆幸的觉悟,可能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圆满的。”——R.H.布里斯




我来时,孤独,
我去时,孤独,
来去之间,
我日夜孤独。

——Sengai Piso大师





布里斯博士,一位俳句学者,这样解释这些俳句的力量:

万物从未停止过说法。此法不是万物本身之外的法。俳句就是显示这样的道理。它向我们显示:我们静观事物,如果我们远离心灵之扭曲、情感之阴暗,一切将显得宁静自得。或者说,俳句向我们表达了一种不分别内外、主客而达到世界圆融为一的心灵境界......

俳句是回归本性之道路,
是回归如明月一样,
如欢欣开放的花一样,
如寂静飘落的秋叶一样的佛性之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
寒冷的冬天下着雨,
夜色吞没了一切,包括大地折余热,
漫长的夜来临了,
它说着自己沉默或热闹的言语.....

一位禅师写道:
心灵是什么?
心灵是画中风入松树之声。


我留下了什么遗产呢?
春之花开,
山谷鹃啼,
秋叶飘零。

——Ryokan大师

禅是不能脱离经验的。禅不教给你事物如何或应该如何,而是教你达到圣真实的理解和感觉真实的方法。禅就好比喝一杯水,如不尝尝,你无法知道水的滋味。这种第一手的体验,使高深的禅者有坚强的自我信念。


Zen fo Beginners

Judith Blackstone & Zoran Josipovic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