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想读着玩儿,不过读完之后对自己也略有启发。用西方人的思路来对佛教的思想缕出一个大概的脉络,想是本书作者的启图之一。无论成功与否,方法是不是正确,这番梳理至少让我对佛教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入门”的读物达到目的已经不错了吧。以下是内容摘抄:
佛陀否认有一个实在的性灵作为轮回的主体,佛法中没有一个概念类似于不灭的灵魂(不论是属于基督教、印度教还是柏拉图教派的)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在《中部》里,佛陀说:“任何人都解释不了怎样从一种存在退出又进入另一个新的存在,独立于肉体、感觉、思想和意识”,非物质的性灵是无根据的幻想。
“精进努力,自求解脱。”
他最后的遗言,正如他的教化,充满了对人类潜力的绝对信任。
历史中的佛陀一生中影响了几次重要的哲学革命,他向他身边的祭祀宗教挑战,指出祭祀动物和空洞的仪式并不能带来道德和幸福。礼节上的恭敬只在作为内心感情的外露时才有意义。
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并努力消除这种可怕的束缚,他宣称解脱之门对所有修学者敞开而没有分别。涅磐只认精进,不认种姓。
佛陀提出了“中道”,认为苦行主义(自我虐待)和享乐主义(自我放纵)都不合适,因为适度更容易达到解脱执著。自虐和自我放纵都过于执著于“我”而难于解脱。
最后,对于那些把思考浪费在一些不可知的问题上或是假想出一个灵魂自我的人,佛陀尽力冲淡他们的玄学空想。他拒绝对像来生这样的问题进行学术争论,因为这些问题并非经验可知的,只能使修学者脱离解脱的大路。
后记:探索前期、后期佛教中复杂的论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一段时间以来,西方社会一直把东方简单看作是另一端——充满直觉和谜团的土地。像佛教这样的哲学观念被认为是极端的非理性,本质的神秘主义和究竟的难以理解。遗憾的是,这种套路一直被西方的理性主义者所应用,他们自以为优越于落后的东方人。但到了近些时候,这同一套路又被“新时代”的西方人用来吹捧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认为“正确的道路不是西方的外求和异化,而是东方的直觉主义。”一派叫嚷着佛教与西方哲学不同并加以贬低,另一派同样叫嚷着这种不同却加以崇拜。
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我们在这种自我完善的趋势下探寻这两种传统的根源时,就会发现在问题和方法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例如亚里士多德和早期小乘佛教的哲学家都试图用相似的方法解决相同的永恒、无常的问题。或者拿乔达摩的伦理哲学和斯多噶派伊壁鸠鲁的相比,都把自我控制欲望看作在我们这个充满束缚的世界里获得最高自由的途径。简而言之,若有人认为佛教徒不似西方人有理性,就应该了解一下龙树;若有人认为西方人思路狭窄,就应该去了解一下柏拉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