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网站推荐:有声电子书下载网站

http://librivox.org/

有趣的网站,偶然碰到的。

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录音放上去,也可以下载别人的录音。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Invictus

我喜欢的英文诗歌之一

英國詩人William Ernest Henley的名詩

Invictus

Out of the night that covers me,
Black as the Pit from pole to pole,
I thank whatever gods may be
For my unconquerable soul.

In the fell clutch of circumstance
I have not winced nor cried aloud.
Under the bludgeoning of chance
My head is bloody, but unbowed.

Beyond this place of wrath and tears
Looms but the Horror of the shade,
And yet the menace of the years
Finds, and shall find me, unafraid.

It matters not how strait the gate,
How charged with punishments the scroll
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中譯:尤克強譯)
夜色沉沉將我籠罩
漆黑猶如地底暗道
我要感謝上蒼知曉
我的心靈永遠不倒

環境多麼凶險飄搖
我也不會退縮哭嚎
挑戰有時膽寒心焦
血流滿面我不折腰

在悲憤與淚水之外
恐怖陰霾逐漸逼來
歲月無情威脅迫害
但我再也無所懼駭

無論通路多麼險窄
儘管考驗無法躲開
我是我命運的主宰
我是我心靈的統帥

再维基百科找到的关于这首诗的资料:
Background:
Invictus
At the age of 12 Henley became a victim of tuberculosis of the bone. In spite of this, in 1867 he successfully passed the Oxford local examination as a senior student. His diseased foot had to be amputated directly below the knee; physicians announced the only way to save his life was to amputate the other. Henley persevered and survived with one foot intact. He was discharged in 1875, and was able to lead an active life for nearly 30 years despite his disability. With an artificial foot, he lived until the age of 53. "Invictus" was written from a hospital bed.

短篇集-Short Cuts



美国导演Robert Altman选取了作家雷蒙德.卡佛的九部短篇小说,另外还有一首作者的诗歌,加工拍摄而成的电影。

Neighbours
They're Not Your Husband
Vitamins
Will You Be Quiet, Please?
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
A Small, Good Thing
Jerry and Molly and Sam
Collectors
Tell the Women We're Going
Lemonade (poem)

里面有Tom Waits。
就像卡佛的小说风格一样,电影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情节,反高潮。平平淡淡的三小时八分钟七秒钟。
卡佛的小说虽说在国内还不算太热,我猜热度会继续增加。

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日本人的认真

开头先不提日本人。
前些天从图书馆借来林行止的《闲笔生花》来读。这位人称“香江健笔”的随笔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地每天都在为大众写一些经济学方面的随笔,读来浅显易懂,而又让人收获颇多。今天,读到他写的一篇德国游记,提到海登巴尔大学上的标语:“增一个美国游客,少一分文化气息。”此处是指当地人对于到处可见的美国游客的反感。“我绝不是想笑谑美国游客,但他们一方面历史短浅,另一方面求知欲极强,足迹所到之处,对历史性的东西,未免显得恋恋不舍、依依不忍遽去的样子。”这一段读来极为可爱,真是让我替美国人民喊冤啊。
两相比较的话,我们国人的素质有可能情况更遭。由上面一段文字,想起了一友去日本的遭遇。过年之前他们公司组织去日本小玩儿了几日,一晚下榻一家经济小型旅馆。不过旅馆本身倒是相当讲究,在他们入住前进电梯时,电梯外有一垃圾箱,上面放着我们国内常见的用于吐痰的小容器。里面有水,水里放着小石子。在这个容器的上方墙壁上,赫然用中国汉字贴着如下警告:“此处严禁吐痰!”让人感觉尴尬的是,这个警告不是日文,不是英文或者其他别国文字,偏偏是汉字,明显表明来这里入住的客人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被人家视为不雅且不卫生的举动。
当然,上面这件事还只是一件轶闻来听。我并不是想通过这件事来说明日本人的行事有多么认真。有此想法是因为下面两件事:
前些天听马未都说收藏,讲到漆器一节。我所能记起来的可能是讲到唐代的彩色漆器,马先生说到那时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还结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讲解,当时感觉非常精彩。不过提到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唐代漆器,不是在国内,而是在日本的一个小小寺庙里面。而且那个日本寺庙内不仅非常完好地把那些精美的器皿保存了下来,而且最为珍贵地保留了当时记录那些器皿入库时的清单。因为完全靠了这些文字记录,我们现代人才能清晰地确定那些物品的年代与种类等相关信息。
另一件事仍然来自林行止的这本《闲笔生花》。其中有一篇《陪太子读书的孟格》,介绍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开山祖师孟格,(C. Menger),提到他“除了读书写书藏书,似无嗜好,其二万册藏书现在存于日本国立市(东京近郊)一桥大学(Hitotsubashi Daigaku)”,而这所大学除了有“孟格图书馆”外,尚有“阿当.史密斯图书馆”。稍后还有几句提及“收藏及研究有关熊彼德研究的书籍,亦以日本大学为最。日本这种‘崇洋风气’,值得国人深思!
有这么认真的态度,想来人家做起事来也必定会不同寻常的卖劲儿吧!再想想国内有关季羡林藏品的事情,不管真相如何,我们其实都已经够丢人了。

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Who is Les McCann?

1. Les McCann (born September 23, 1935, Lexington, Kentucky) is a soul jazz piano player and vocalist whose biggest successes came as a crossover artist into R&B and soul.

2. In 1969, Atlantic Records released Swiss Movement, a recording of McCann with regular collaborator and saxophonist Eddie Harris and guest trumpeter Benny Bailey at that year's Montreux Jazz Festival. The album contained the song "Compared To What," and both the album and the single were huge Billboard pop chart successes. "Compared To What" featured political criticism of the Vietnam War.
The President, he's got his war,
Folks don't know just what it's for.
Nobody gives us rhyme or reason,
Have one doubt, they call it treason.

3. Some Tips About Les McCann:
"Compared to What" was featured in "Lockdown", the season two episode of "Lost".
The live version of "Compared to What" was featured in the Martin Scorsese film Casino, during the scene where the organizational hierarchy of the casino is being explained.
"Compared to What", has been a featured song in American Idol Season 5 winner, Taylor Hicks, 2007 tour.
McCann's song "Valantra" was sampled by the late rapper The Notorious B.I.G. ("The Ten Crack Commandments") on his album Life After Death.
Les discovered Roberta Flack and obtained an audition which resulted in a recording contract with Atlantic Records.
He lives in Los Angeles and continues to perform.
The beginning of 'Sometimes I Cry' was sampled by Massive Attack to create 'Teardrop'.

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最近听的

Warp的两张,Ninja tune的一张。
都是老家伙做出的新专辑。可是听来听去还是说不出的好。
关于Squarepusher,有人说他的音乐里面已经没什么新东西了,可是我却觉得他的专辑一张比一张好。
另外,买到了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







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浪漫主义的根源


其实“浪漫主义”这个问题伯林在他的大部分书中都是经常论及的一个题目。之所以出了这么一本单行本,是1965年受BBC电台之邀对公众所作演讲的汇集。在本书序言中,编者提到伯林生前坚决反对自己在世时出版这个讲稿。因为他还相信自己就“浪漫主义”还能著出一部更为严谨的作品来。伯林自己称这本书就是:“倾泻出巨大的语言洪流:六个多小时的狂热的、不时短路的、焦灼的、气喘吁吁的——在我听来,有时是歇斯底里的——讲话。”

伯林的书已经买了一堆,不过译林“人文与社会译丛”中后面所出的几本买来一直没有翻过。书后所列书目中,有关伯林的书还有两本没有面世(也许出了我不知道吧):《启蒙的三个批评者》和《扭曲的人性之材》。(我去搜索一下。呵呵)

文学性与学术性包容其中,在其文采与学识方面均有上乘表现。同A J 艾耶尔、罗素、丘吉尔一样,体现出一种英国学人的独特风采。

下次路过北太,一定要等到刘老先生下班相聚恳谈一番再离开,谨记!
呵,有空我们读伯林去,读英文的伯林去。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记住这些不该被遗忘的人(一)

许孟雄
[转载自百度百科]



  许孟雄,祖籍福州,1903 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著名翻译家,英语教育家。
  生平介绍:
  许孟雄生父孟琇棠,前清举人,是著名书画家,曾任广东英德县县长、海军耆宿陈绍宽的秘书和旧时上海江南造船厂的秘书长。许孟雄的舅父没有孩子,因此许幼时过继给舅父,改姓"许"。
  许孟雄 1922 年毕业于福州格致中学,192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英语系,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赴东北在东北大学任教。
  他同情革命,在东北期间,与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之一冯仲云有紧密联系,积极掩护抗日斗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冯先后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和水利部部长,五十年代曾到许的寓所拜访。1931 年,日军占领东北,许即南下,到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任教。1938年,抗战爆发后, 他只身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以党外人士身份参加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王炳南具体负责的对外宣传小组工作,与王朝夕相处。在同一小组工作的还有王的妻子王安娜、毕朔望等人。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许孟雄首次把毛泽东的 《论持久战》等多篇著作译成英文,同时还翻译了大量有关抗战的文章,陆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让海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当时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斯诺看了他的译作,曾对他的精湛译艺大加赞赏。武汉沦陷后,他到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英语老师,深受当地学子欢迎,名噪一时。
  四十年代后期,他任中国驻马来亚吉隆坡总领事期间,为争取当地华人利益不断向英国人交涉,赢得华人普遍称赞。他曾被推选为马来亚华人工会第一任会长,与当时任马来亚巫统青年组织负责人的李光耀交往甚密。建国初期,李来华时曾通过我国外交部亲自拜访过许孟雄。
  许孟雄1949 秋回到北京后,先后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英语教授,一面教书,一面翻译。
  他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精通英语的学者之一。他能不假思索地写下流畅纯正的英文,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英语不仅能娴熟应用,还能灵活讲解。
  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英语语法教活了。他凭借深厚的英语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摆脱传统语法的窠臼,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从形形色色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东西,针对中国人学英语时常遇到的各种难点,作深入浅出、立竿见影的解答 。学生普遍认为,听他讲英语时态变化、介词、冠词、惯用法等拦路虎时,人人豁然开窍,茅塞顿开,感到是一种享受。学生们特别欣赏许先生教翻译课时全部由他自己动手写的精彩译文和讲评稿 (Translation Follow-up)。 然而"树大招风,名大招忌", 这一切却招致北京外国语学院内个别同事的忌妒和排挤,最后他不得不愤然离职,转到中国人民大学去任教。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期间,许孟雄在业余时间先后把两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译成英文: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茅盾的 《子夜》。
  前者 20 余万字,他于 1954 年5月开始动笔翻译,只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就向出版社交了稿。后者约 25 万字,许于1956 年动笔翻译,按合同需一年完成,他却提前五个月就交了稿。其速度之快,不能不令人赞叹。
  两书的英文版 (The Hurricane和Midnight )问世后,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读者纷纷对小说的内容和翻译质量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两书的英文版在1979 年和 1981年又两次重印发行,不难看出其魅力所在。此外, 他还把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以及许多中国电影剧本译成英文,向国外介绍,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五十年代中叶,许孟雄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被错划为 "右派",不久便失去了人身自由,从而离开了讲台和译苑。但在艰难漫长的岁月里,他随遇而安,没有悲观失望,开朗、豁达的个性使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充满了信心。
  八十年代初,他的冤案终于得到彻底平反,又精神抖擞地恢复了中断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翻译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虽已年届耄耋,仍兢兢业业地工作,宝刀不老,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虽然教学工作繁重,他仍继续有不少译作问世,如英译《中国童话选》和中国电影剧本等译稿,共达数百万字,先后编写出 《新四会英汉词典》、《英语难题研究一千则》等书,并担任 《英语世界》杂志顾问和全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自1984 年起,他曾连续九年在 《英语世界》杂志上开辟 《答问》专栏,为国内外读者解释疑难,有问必答,成为该刊物的一大特点。
  许孟雄教授于1994 年 8 月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人生评价:
  许孟雄先生身上有许多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优良品质。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
  自清华大学毕业后,他除了当过几年外交官外,其余五、六十年都在各高等学府执教。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他们都把许先生看作引以自豪的良师,毕业多年后仍对他念念不忘,有的已定居海外,有机会回来时仍不忘前来拜见恩师。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家,他始终充满敬业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热爱学生,尤其愿意和青年人接触,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一下子传授给他们。
  他生性淡泊,甘为人梯,默默奉献,从不作自我吹嘘。八十年代中,在美国的兄妹曾动员他移居国外,他却一一拒绝。他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理应和全国同胞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多作贡献。
  许先生的另一特点是襟怀坦白,刚正不阿,内心有什么想法,往往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对一切弊病或看不惯的事物,他总是直言不讳。这是他的优点和可爱所在,但或许也就是他生前迭遭磨难的原因。

2009年2月7日星期六

The smartest people use the dumbest words

练手作品,仅供参考。

聪明人爱说糊涂话
1960年代的特工风光无限,这些人可以驾驶着为他们特别订制的轿车,车上的排气管瞬间放出一阵烟雾,借助掩护他们能够成功逃脱。如今你再也没有多大可能从事这种职业,1960年代也已经一去不返,想要体验这种感觉千万别去想着引诱敌方的异性间谍。你可以随便去搞辆柴油发动的大众汽车或通用汽车,脚踏加速器,那种感觉就会随之而来。
不过商业“精英”们也有独家的烟雾障眼法。如果有人稍微了解内情的话,就会发现除了一些不明所以的文字让你感到抓耳挠腮外,他们一无是处。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按道理说这些人本该聪明绝顶)实际上都是一群骗子。这些人极其擅长使用貌似高深、看似聪明之极的词语,结果却使这些词语起到了相反作用。与此同时,这让读文章的人也感觉自己和白痴相差无己。
倾听那些商业“精英”们谈话的人们可以察觉到他们是在故弄玄虚。当人们开始迷惑不解,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谈论的话题时,他们完全能想清楚之所以迷惑不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当然是听话的人出了问题!

明明白白才是真
行业术语是这些人炮制“迷魂阵”的关键所在。麻烦并不在于人们使用了特定的行业用语。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它能确切表达出谈话人的意图。每一种职业,甚至包括职业保龄球在内,都有一些内部特定的术语,这可以有助于内行人方便沟通,分享他们的经验。
举个例子,你受邀去参加一场关于集邮的讨论会,觉得可以就“Z型凹纹版”(Z grills)和“倒置的珍妮”(inverted Jennys)信口开河谈上一番,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应该说你去参加集邮讨论会这件事本身就是个错误。对于特定领域内的真正行家而言,他们对专业术语都是不屑一顾的。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个领域内人人都知道所谓“倒置的珍妮”是怎样一回事。(显然,它可不是一种新调制的颇受好评的鸡尾酒,也不是印度《爱经》中提到的性交姿势。它是美国1918年印制的一种稀有的航空邮票,邮票的图案为上下倒置印刷错误的“柯蒂斯.珍妮”号飞机。)
真正的行业术语,也就是真正行家之间所用的技术语言,并不会出现麻烦。出现不必要的术语才会导致真正的麻烦。
在商业会谈中,特别是谈话涉及到公司机密,比如公司的发展策略与技术的赢利前景等话题时,真正的专家很难做出判断,毕竟他们要投资一大笔钱。所以,众多商业人士用一些可有可无的行业术语进行包装,无疑这是最为廉价的手段。下面是一个颇为常见的例子,文章选自“计算平台”(Platform Computing)网站的内容:

Platform Symphony TM作为重要的企业级软件,能够分配与虚拟化密集式计算应用,并且整合系统中共存的各种IT资源,创建出一个具有共享、灵活与容错能力的系统架构,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为您提供更为迅速与可靠的功能。

显而易见,这家公司的客户目标定位于这样一些潜在买家,它们通常都使用容错能力强大的多种企业级应用软件。

假作真时真亦假
使用行业术语迷惑大众不只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词汇来阐释微不足道的要点,有时使用这些术语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人不知所云。比如,那些商业“精英”对某项目不知该如何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时,他们就把一堆毫无意义的废话堆砌起来,将其装点得煞有介事的样子。商业战场中鱼龙混杂,没人真正在乎这些话是真是假。但真正的问题恰恰来源于此。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由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CEO道格.达夫特(Doug Daft)所写的公司内部报告:

资本将投资于对公司整体业务具有最大潜力的地区。我们致力于简化操作流程,增加工作效率。只有我们的工作变得更为迅速、更具创新性与更快的反应能力,才能增加我们与客户的合作关系。通过卓越的面向市场策略,使我们的客户、员工与整体公司体系受益匪浅,我确信你们都能深刻领会全面化发展将对公司在北美市场寻求更大拓展所代表的意义。简化商业体系,集中精力于特定渠道,将会使客户与我们的沟通更为便捷。

这无疑是一份出色的公司报告。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可以拿来为任何一家公司所用。不论是可口可乐、杜邦(DuPont)、辉瑞(Pfizer),还是Bubba's Bait & Tackle公司。
在你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用行业术语来精心装点一番无疑是最佳策略。

漂亮话传达坏消息
用行业术语把坏消息修饰得天衣无缝,这是商业“精英”们发布坏消息的惯常做法。发布敏感信息是商业人士最难熬的一段日子,所以他们的做法一般就是在成堆的垃圾信息之间插入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宣布一份有关全球雇员人员削减百分之二十的备忘录时,华纳音乐集团的CEO小艾德加.布朗夫曼(Edgar Bronfman Jr.)如此写道:

今天,我们将要宣布一系列必需的公司重组措施,这对华纳音乐集团的未来至关重要......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在对华纳音乐集团的整体需求与运作过程进行谨慎而全面的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过去的几个月间由高级管理人员的紧密协作后决定施行。我们有必要做出迅速的改变,从而使华纳音乐集团成为一家更具竞争力、更具灵活性与更具效率的公司,以充沛的能量与信心继续前行。

没错,我们急需裁掉百分之二十的雇员。文章结尾没有指明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可信度。他们都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给人们一点儿甜头,但人们接下来享受的可不是什么丰盛大餐。

最为致命的罪恶
遗憾的是——行业术语一直是人们随时听命的行骗助手。使用这些行业术语欺骗大众的公司与商业“精英”似乎不懂得应用那些术语的真正含义为自己辩解。于是,他们美化文章,模糊词义,对内容添油加醋,直到他们所写的文章看上去就像一个做了无数次整形手术的白痴一样。
让我们阅读一下埃森哲公司(Accenture)的年报内容,看看他们是如何进行“市场差异化细分”的:

本公司拥有深厚的工业背景,程序化的流程,科技化专业技术,无可匹敌的承受变革的综合能力。
本公司可以完美处理贵公司在商业转变的各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咨询与外包业务问题。
本公司能够高质、迅速地以较低成本将公司资产与全球网络资源进行整合。

从上文中我们无法把握这家公司的关注点到底在哪里,但是他们真得感觉这篇文章能让人们了解公司的卓越之处?抛弃掉那些华丽的语言吧,我们应该让真相公之于众,还其本来面目。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一句英文句式的翻译

前段时间对一个句子的翻译一直有些疑问,不过问题在读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首先,先看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句:

I didn't go because I was afraid.
句子本身很简单。相信初中生都能直译出来,即:因为害怕我没有去。含义也就是:I didn't go, and the reason was fear.

但是问题是,这个句子中的because这个连词前面有否定式not,所以除了上面一种意思外,这个句子可以完全解释成另外一种含义:
我不是因为怕才去的。
即:I went, but the reason was not fear.

就这个句子来说,以上两种解释都没有错,所以说话人表达的到底是哪个含义就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下面讨论之前让我困惑不已的那个句子:
She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 because she wanted to.
这个句子表面相当简单,但一不小心便会弄错。根据上面所说的,because前面有否定形式,则结合句子本身,就应该译为:她去开会并不是她想去。(即用第二种方式理解)
如果这个句子以前面第一种方式理解的话,则会出现逻辑错误,明显不通,即:她没去开会因为她想去。

仔细想一想,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在于not是全部否定,还是部分否定,第二种翻译是出现了否定转移的情况。

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Paninaro风潮再探



今天我们来对由paninaro风潮引申出的文化意义稍作探讨:
Remo Ruffini,目前Moncler的创意总监。(自从2003年接手,收购其一半股权,基本也是老板了吧。可见这家公司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80年代中期,Paninari风潮的顶峰,Moncler在全世界售出了4万件,仅在米兰地区就有3万件,因此这实际是一种米兰现象。Moncler风潮只持续了5到6年,因为夹克有点儿太重,因为它们不防水的缘故。如果你骑着车遇到雨天的话,那身上的衣服就加重了5、6公斤左右。”


对于Paninari风潮而言,Armand Limnander认为,其风格大于实用性。而当时的米兰年轻人之所以热衷此道,主要还在于社会大众对于美国梦及美国流行文化的崇拜所致。相关批评家都认为这与当时的里根经济政策与撒切尔主义的刺激有一定关系。
根据Ruffini的说法,paninaro文化代表当时年轻人对于六、七十年代政治情绪的一种回应,那时的学生都参与了左翼抵抗运动与示威活动。热衷于paninari的年轻人则有右倾的倾向,不过他们对此几乎没有什么意识。Ruffini说:“与此有关的一切事物都五颜六色,开心无忧。他们并不关心政治。这只不过代表美国梦与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也就是说去加州冲浪,或去纽约旅行。”




在豆瓣搜索时,居然找到这么一篇文章:

赵薇当年穿个羽绒服被污蔑的多惨 2009-01-18 19:06:04  来自: 朱珍(桃之11)(上海)
  李亚鹏和王菲在一起之后,从言谈举止到穿衣之道,可以说是深受其影响。前几天两个人一起参加一话剧首演,李就跟着王穿起了她最喜欢的羽绒服,Moncler这个牌子不光是王菲喜欢,也是张曼玉,梁朝伟等很多香港明星的挚爱。   
  三个年轻人创造这个神奇品牌的故事就不多说了,这个故事的三个男主角Rene Ramillom, Andre Vincent和Lionel Terray买下了一个坐落于Monestier de Clermont的工厂,这个品牌的名字也正是来自于这个地名的简写。初期的时间里他们致力于专业区域,安全值得信赖让他们很快被世界所熟识,成为了各国滑雪登山队的御用装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羽皇"。   
  而Moncler进军时尚领域,就要从本世纪八是年代说起了。那时候欧洲最出名的就是一批被称为Paninari的时尚追随者,他们的时尚会被媒体们无限放大成为当时的风尚标。而 Moncler 夹克便是其中最不会出错也是最贵的衣服。特别是橘色和黄色,这两款在当时的店铺都非常难寻。夹克供给的控制成为当时进口方面最复杂的问题。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亚洲,日本的学生族中爆发了Moncler羽绒热。   
  反反复复几个回合,在经过高潮和低谷之后,这些年Moncler又站在了时尚的浪尖上。这次的回归,Moncler变得更加鲜艳和奢华。和Balenciaga合作的羽绒服以及Fendi合作的Spy系列手袋显示出它与高档品牌的完美融合,而和Junya Watanabe、Beams这些潮流品牌的合作让Moncler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对于一些高亮颜色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从06年开始,Moncler更是推出了一个Gamme Rouge系列,开始之初由现在Valentino的创意总监Alessandra Facchinetti执掌。那时候的Alessandra Facchinetti刚刚被GUCCI扫地出门不久。不过塞翁失马,Alessandra Facchinetti替Moncler设计的Gamme Rouge相当成功,这也间接让她被Mr. Valentino选中。   
  而Alessandra Facchinetti走后,Moncler又请来Giambattista Valli接任这个职位。而Giambattista Valli替Moncler Gamme Rouge设计的第一个服装系列,就是2008年秋冬系列,成功的把优雅与运动做结合,作出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现如今的Moncler已经被亲爱的Joyce Ma的女儿Adrienne Ma引进来了,香港的第一个店也是尽显其好色本质,满目都是花红酒绿,而香港人民也是真买面子,近万元一件的羽绒服,在这个最冷的时候也能穿短袖的海港城市,几周就被抢购一空了。
另外贴一些与Moncler公司相关的资料:
法国品牌Moncler创立於1952年,最初专门为极地探险家制作能克服恶劣雪地的服装配备,60年代变成法国国家滑雪队的指定装备,70年代以保暖度一流的羽绒衣奠定其权威地位。跟多数发愤图强的金字招牌一样,2002年Moncler度过50岁生日後也迈开时尚步伐,开发时尚运动风商品进军潮流界,并陆续与Junya Watanabe、Balenciaga、Fendi结盟推出Crossover的服装配件。官方网址:http://www.moncler.com/

香 港 有 羽 絨 城 , 外 國 有 Moncler 。 Moncler 發 源 於 法 國 東 南 部 阿 爾 卑 斯 山 腳 的 小 城 Grenoble , 替 滑 雪 客 添 保 暖 衣 , 直 至 近 年 給 米 蘭 成 衣 商 家 Remo Ruffini 收 購 逾 半 股 權 , 成 為 主 席 , 將 Moncler 重 新 包 裝 再 出 發 。 Ruffini 的 概 念 很 簡 單 , 就 是 要 將 Moncler 變 成 「 Global Down Jacket 」 , 如 何 達 標 ? 也 很 簡 單 , 學 名 牌 集 團 的 策 略 — — 用 時 裝 包 裝 品 牌 , 實 銷 手 袋 皮 鞋 飾 物 — — 用 在 Moncler 身 上 就 是 請 時 裝 名 牌 合 作 限 量 時 裝 味 羽 絨 褸 , 但 實 際 賺 錢 的 卻 是 放 在 百 貨 公 司 或 滑 雪 場 長 賣 長 有 的 基 本 Moncler 。 去 年 請 Balenciaga 合 作 一 件 女 裝 , 請 Junya Watanabe 合 作 造 男 裝 ; 一 年 之 後 , Ruffini 索 性 開 設 一 個 Moncler Pret-a-Porter 女 裝 系 列 , 叫 "Gamme Rouge" , 只 有 十 五 款 , 來 取 代 跟 Balenciaga 的 合 作 , 而 Junya Watanabe 的 男 裝 羽 絨 設 計 則 繼 續 。 "Gamme Rouge" 也 有 野 心 , 請 來 Gucci 棄 將 Alessandra Facchinetti ( 她 是 Tom Ford 和 Frida Giannini 之 間 的 過 渡 人 物 ) 本 來 不 算 轟 動 , 但 將 羽 絨 釘 珠 鑲 石 就 夠 震 撼 , 因 為 羽 絨 的 特 色 是 輕 , 但 Ruffini 領 導 下 的 Moncler 要 洗 心 革 面 , 引 入 不 少 Haute Couture 技 巧 , 例 如 用 上 層 紗 、 鑲 皮 草 邊 、 金 銀 色 丁 來 做 pret-a-porter , 價 錢 也 由 二 萬 幾 去 到 六 七 萬 , 不 但 穿 得 你 超 級 纖 瘦 , 而 且 盡 顯 身 價 。 如 無 意 外 , 下 一 季 又 可 將 今 季 的 高 級 版 細 節 放 入 平 民 版 , 就 像 去 年 Balenciaga 的 徽 章 羽 絨 已 變 成 今 季 的 普 通 版 Moncler 一 樣 。
黎 堅 惠 Profile
winifred , 時 裝 人 、 傳 媒 人 , 曾 任 《 號 外 》 編 輯 、 《 Amoeba 》 、 izzue.com 總 編 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