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我的名字叫红

小说中有一个孩子和作者同名,都叫奥尔罕。刚刚读到时就琢磨这是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去豆瓣看了看评论,发现了一篇作者访谈,果不其然:

2,问:有个人物,女主人公的儿子,叫奥尔罕的,这个奥尔罕是你的另外一个自我么?        

答:奥尔罕不是另外一个我,就是我自己。关于奥尔罕的许多细节,以及一个孤身母亲与儿子的关系的逸闻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在小说中也用了我母亲和哥哥的名字。两兄弟无休止的争吵,敌对,求和,对母亲的独特情感都是自传性的。把这些细节放到这部历史小说里,我是想给它一个个人的维度。        
写作历史小说的困难不在于完美再现过去,而是把历史与某些新鲜的东西联系起来,使其不断丰满起来,用想象和个人体验改变它。

全文链接:http://www.douban.com/review/1082021/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这么多的书,我都想读。

不知不觉,需要读的书立刻又像一座大山一样立在我的面前。

《老美国志异》不算太厚,加上格莱尔.马库斯的史料分析实在五花八门,越往后越让我不知所已然。所幸一次在车上读它,下定决心一气胡乱翻完了事。假装自己已经把它解决掉。

接着是乔普林的传记《活埋蓝调里》。与上本书正相反,我读它几乎是一字一句都不差地在咀嚼。读她的家乡情况,她的父母家人,她的吸毒戒毒又吸毒,她的不自信,她的佯装对性的开放,她的对爱的渴求......读完一半,觉得不过瘾,暂时放下。包括她12张唱片的下载包现在已经呆在我的文件里。待我先解决完《一个女士的肖像》,或者七百页的《我的名字叫红》再说?

我几乎对帕慕克隐约地在书中提出东西方对话不甚关心,我也不关心他在书中每章更换一个角色叙述的叙事方式。我只为他那细腻的笔触所折服,所沉醉,所慑服。

“我听了听小小世界里的各种声响。厨房传来了煮东西的声音和柠檬与洋葱的香味:我知道哈莉叶正在煮胡瓜。谢夫盖与奥尔罕在庭院的石榴树下嬉闹,玩‘剑客’的游戏,我听见了他们的叫喊。父亲则安静地坐在隔壁房里。”

我佩服的一个人说:

所谓“兴趣广泛”有的时候并不见得是好事儿。
所谓“学习”是“学”之后再加上大量的“习”(练习)。


两个小建议能够用来解决问题:
必须至少精通一项技能。任何一项技能的高度精通,会使得拥有这项技能的人对关于学习的方方面面拥有深刻的认识与体会。进而对自己的有关学习的决定能够真正做到“深思熟虑”
拒绝相信“速成”,相信“精通任何一项技能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这种常识(当然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常识)会让相信它的人沉着、冷静,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至少在学习方面。


贴在这里进行自勉。

2008年12月12日星期五

美国印象.一个国家的记忆

美国印象.一个国家的记忆

在2000年前,我们绝对不会想到如此丰富的资源,能让人们这么便利迅速的即刻拥有。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人们的生活不知不觉中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到是,面对庞大的资源,到是容易显得不知所措起来。
真的应该羡慕苏格拉底所处的那个时代吗?
让我选择的话,我想还是会选择此时此刻。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关于海德格尔

读完《海德格尔入门》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总想把书后的中英名词总结下来,一直没腾出时间来。现在开始:


absolute axiom (Cartesian) 笛卡尔的绝对公理
absudity 荒诞
anamesis 回忆
anxiety 畏
archaeology (Foucault) 福柯的考古学
authenticity 本真
average-everydayness 平均的日常状态
Being 存在
being-in-the-world 在世存在
beings 存在者
being-toward-death 向死而在
Bestand (stock, stuff) 持存物(储备物,材料)
care 烦(心)
categorical imperative 绝对命令
child-raising 儿童成长
Dasein 此在
deconstruction 解构
dwelling 海德格尔的栖居
existence 生存
authentic 本真的生存
inauthentic 非本真的生存
undiffentiated 无差别的生存
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
experience,everyday 日常经验
fallen-ness 沉沦
forms (platonic) 柏拉图的形式
freedom, existential 生存的自由
gestell (framing) 座架
hermeneutics(Gadamer)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
humans:
as beings 作为存在者的人类
as Dasein 作为此在的人类
own belief in centrality of 人类自我中心的信念
as thinking animals 作为思维动物的人类
idealism 唯心主义
meaninglessness 无意义性
the one / the they 常人/他人
phenomenology 现象学
radical doubt 笛卡尔的彻底怀疑
scientific approach 科学方法
self, the (Rousseau) 卢梭的自我
sensory knowledge 感性知识
thinking (Heideggerian)海德格尔的思
thinking thing 笛卡尔的思维事物
thrown-ness 被抛状态
absolute truth 绝对真理
subjectivity of truth 真理的主观性
universal truth 普遍真理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拉格朗日点




















俄罗斯新鲜出炉的后摇乐队,Mooncake。
看网上的相关介绍,他们乐队的名字真的来自中国的月饼。
这张名为《拉格朗日点》的专辑是乐队自己发行的。
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听后摇(有些乐队的新专辑还在继续下着听),最近听到这张,感觉还算比较醒耳。
Post rock这种音乐类型可能是我们用来理解“全球化”概念的最佳例证。目前,在中国,在美国,在德国,在爱尔兰,在意大利,在日本,在马来西亚,这种类型的器乐摇滚已经蔓延到了全世界,听多了让人心里都不自觉地疲惫起来。
如果没有优良的制作,没有上耳的旋律(没有人声的音乐当然也要旋律),如果你没有任何属于你自己的创新,玩儿后摇的乐队马上就会落入千篇一律的模式中,让人立刻心生厌倦之感。
当然,这张专辑其实同样没有太大的突破。不过,仅仅听上去舒服流畅已经很难得了。旋律好听,而且配器方面不是太过简陋,有细致的地方可以听上两三遍。(现在我正在听第四遍)
前些日子听一大堆的Miaou,听了一点儿Te的音乐(e上面有一斜撇)。都是来自日本的,绝对有听伤的嫌疑。还好,碰上了Mooncake。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三言两语

一日,回家路上,遇见一支小狗。小狗嘴里叼着一根火腿肠。火腿肠的包装没有开封,红色的外皮。小狗就在那儿叼着一直玩儿。不知小狗知道那是不是一根火腿肠,可能它就以为那只是一个有着肉味儿的玩具吧。倘若它知道那个东西能吃的话,它会咬开火腿肠的外层包装吗?
路过的时候偶然想到的。

另一日,坐车回家。座位前面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女孩的左边座位是她的母亲。很长一段时间,那位母亲一直用胳臂搂着孩子。这司空见惯的情景或许人们都会体会过或感受过或见到过。不同的是,那位母亲的动作看起来有些强烈了,将孩子恨不得全身都要搂在怀中,看去就像生怕孩子随时会飞走一样,而且有一种暧昧的亲热味道。脑中立刻冒出一幅恋童大叔的图画来。

台湾百大唱片今天听到张洪量的《蜕变》,1990年,滚石出品。
“我愿意为你成罪人,我愿意为你作牺牲。”
听到了《罪人》这首歌。
无意间多年前听过这首歌,可惜不知歌名,也不知唱歌的人。今天终于找到了源头。于是反反复复地听它听了好多遍。当年,有可能听的还是后人的翻唱版本。但是,记不清了。
有些东西,不必强求。该来的终究会来。
但,我不在是说
我们应该放弃寻找的努力。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客观性问题

试译一段。

自笛卡尔以来,多数哲学家都有这样一个假设:所有知识都是基于那些直接作用于个人心灵上面的材料。对笛卡尔来说,知识的起点是不可置疑的清晰的信念;对英国的经验主义者来说,它则是非命题性的表达,例如感知,印象,感觉材料,感受,以上都是不可解释的特定的经验。那些经验主义者与笛卡尔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确信(或假设),在最初的知识进入人的心灵时,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之前,人的心灵是直接可知的,并且无需推理。不管我们看似所拥有的其他知识是如何的确定与直接,它们都属于主观性的和个体性的知识。

Descartes[deiˈkɑ:t,dɛkart]笛卡尔
assume假设, 臆断, 猜想
immediately直接地
empiricist经验主义者,经验论者,庸医
propositional建议的,提议的,命题的
presentation呈现; 展示; 描述, 呈文, 报告书, 说明
percept知觉的对象,【哲】由知觉或认识得来的印象;感觉; 感受
sense-data感觉材料
sensation感觉,感受,知觉
uninterpreted不可解释的
conviction确信,坚定的信仰/定罪,判罪
inference推论,推理,推断/推断结果,结论
pretend to doing sth 自称(命),觊觎
He pretended to learning.他自称有学识。
The young prince pretended to the throne.那位年轻的王子觊觎王位。
pretend to do sth假装做某事
subjective主观的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佛陀入门》笔记

本来是想读着玩儿,不过读完之后对自己也略有启发。用西方人的思路来对佛教的思想缕出一个大概的脉络,想是本书作者的启图之一。无论成功与否,方法是不是正确,这番梳理至少让我对佛教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入门”的读物达到目的已经不错了吧。以下是内容摘抄:

佛陀否认有一个实在的性灵作为轮回的主体,佛法中没有一个概念类似于不灭的灵魂(不论是属于基督教、印度教还是柏拉图教派的)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在《中部》里,佛陀说:“任何人都解释不了怎样从一种存在退出又进入另一个新的存在,独立于肉体、感觉、思想和意识”,非物质的性灵是无根据的幻想。

“精进努力,自求解脱。”
他最后的遗言,正如他的教化,充满了对人类潜力的绝对信任。
历史中的佛陀一生中影响了几次重要的哲学革命,他向他身边的祭祀宗教挑战,指出祭祀动物和空洞的仪式并不能带来道德和幸福。礼节上的恭敬只在作为内心感情的外露时才有意义。
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并努力消除这种可怕的束缚,他宣称解脱之门对所有修学者敞开而没有分别。涅磐只认精进,不认种姓。
佛陀提出了“中道”,认为苦行主义(自我虐待)和享乐主义(自我放纵)都不合适,因为适度更容易达到解脱执著。自虐和自我放纵都过于执著于“我”而难于解脱。
最后,对于那些把思考浪费在一些不可知的问题上或是假想出一个灵魂自我的人,佛陀尽力冲淡他们的玄学空想。他拒绝对像来生这样的问题进行学术争论,因为这些问题并非经验可知的,只能使修学者脱离解脱的大路。

后记:探索前期、后期佛教中复杂的论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一段时间以来,西方社会一直把东方简单看作是另一端——充满直觉和谜团的土地。像佛教这样的哲学观念被认为是极端的非理性,本质的神秘主义和究竟的难以理解。遗憾的是,这种套路一直被西方的理性主义者所应用,他们自以为优越于落后的东方人。但到了近些时候,这同一套路又被“新时代”的西方人用来吹捧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认为“正确的道路不是西方的外求和异化,而是东方的直觉主义。”一派叫嚷着佛教与西方哲学不同并加以贬低,另一派同样叫嚷着这种不同却加以崇拜。
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我们在这种自我完善的趋势下探寻这两种传统的根源时,就会发现在问题和方法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例如亚里士多德和早期小乘佛教的哲学家都试图用相似的方法解决相同的永恒、无常的问题。或者拿乔达摩的伦理哲学和斯多噶派伊壁鸠鲁的相比,都把自我控制欲望看作在我们这个充满束缚的世界里获得最高自由的途径。简而言之,若有人认为佛教徒不似西方人有理性,就应该了解一下龙树;若有人认为西方人思路狭窄,就应该去了解一下柏拉图。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今朝风日好

好天儿!

阳光普照,看着这么多人身上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庆幸自己出来时有先见之明。

办完正事之后,随便吃了点东西。本来没想买书,没想碰到一家书店,百分之七八十的盗版书,不过挑着挑着发现也有些正版掺杂其中。

买了三本。
一本关于经济学普及知识的
一本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记
还有一本中国人写的略萨传记
似乎现在偏向非虚构作品了,呵呵。
接着去逛碟店,买了一张北野武的《奏鸣曲》。
蓝线今天正好来了一批新货,不多。一点儿爵士,另外一些是些大牌。看到两张R.E.M,拿起来又放下了。最后收下一张Cybotron的Empathy。Techno的早期作品。那些封面绝棒的爵士一张没拿,太多了。回来下载听吧。买是买不过来的。

明天整理《佛陀入门》的笔记。









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禅入门[二]


禅宗认为:所有的烦恼和冲突都源于对万物的分别和执著,而事实上万物是统一、连续的。觉悟就是了悟万物一体。觉悟既是实现自我也是领悟到万物独存,领悟到“一即一切”。一位现代禅师说,人们要学会发展否定能(非我)和肯定能(完整的自我)来达到觉悟。这样,我执死去之时,正是我们的感觉和理解生动活泼之时。


对苦恼之外境闭眼逃避或大发雷霆,都是由于我们没有体会生命的全部意蕴。一位现代禅师说:“禅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



“任何需要证实、验证、承认、庆幸的觉悟,可能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圆满的。”——R.H.布里斯




我来时,孤独,
我去时,孤独,
来去之间,
我日夜孤独。

——Sengai Piso大师





布里斯博士,一位俳句学者,这样解释这些俳句的力量:

万物从未停止过说法。此法不是万物本身之外的法。俳句就是显示这样的道理。它向我们显示:我们静观事物,如果我们远离心灵之扭曲、情感之阴暗,一切将显得宁静自得。或者说,俳句向我们表达了一种不分别内外、主客而达到世界圆融为一的心灵境界......

俳句是回归本性之道路,
是回归如明月一样,
如欢欣开放的花一样,
如寂静飘落的秋叶一样的佛性之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
寒冷的冬天下着雨,
夜色吞没了一切,包括大地折余热,
漫长的夜来临了,
它说着自己沉默或热闹的言语.....

一位禅师写道:
心灵是什么?
心灵是画中风入松树之声。


我留下了什么遗产呢?
春之花开,
山谷鹃啼,
秋叶飘零。

——Ryokan大师

禅是不能脱离经验的。禅不教给你事物如何或应该如何,而是教你达到圣真实的理解和感觉真实的方法。禅就好比喝一杯水,如不尝尝,你无法知道水的滋味。这种第一手的体验,使高深的禅者有坚强的自我信念。


Zen fo Beginners

Judith Blackstone & Zoran Josipovic 1986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禅入门[一]

禅典开示我们说,在觉悟状态下,主体和客体的分离感会消失。像一个花瓶内部和外部的空间是圆融的一样,我们会体悟到自己身内和身外之物也是圆融的。

初涉者的心灵是圆融的。它完全融入了行动和事物之中。从前有一禅师经常叩头,以致他前额上总有一个大包。他真实地知道了什么是叩头,他说:“我叩头时,我就是叩头。”

习禅要求人们不在乎自己总是在开始,因为每一刻都是新的,这意味着我们是常新的,因为我们不离于当下这一念、这一刻。禅师开示说,我们应像第一次一样地去感受生活,不要带一丝一毫以前的畏惧和偏见。如果我们能够忘掉妄心,让生活复归其本如状态,好时节就开始了。

2008年9月5日星期五

Ice Cube的最新专辑

今年的8月19日,Ice Cube的第8张录音室专辑Raw Footage在这位说唱手自己的厂牌Lench Mob发行。第一周的发行量过了7万张,我去维基的介绍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起初没有什么反映(以为明星的唱片销售数字都是以百万数字开始计算的^_^)。之后,搜索到了国内听Hiphop资格最牛的一位听家的博客上看到,这个数字已经是公告牌上同类型音乐的最好成绩了(是有史以来最好还是今年最好,不得而知)。需要明确一点的是,由一家独立唱片厂牌发行的唱片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已经是难得一见了。当然,这和“冰块”大叔的名声与努力是分不开的。

提到它,涉及音乐术语名词的时候一般会有三个:西海岸说唱,匪帮说唱,再加上政治性说唱。

姚大钧老师曾经有言:Hiphop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这一乐种最让人着迷的特色便是它的生猛、原始的生命力的呈现。与之相关的是,说唱歌手的歌词往往成为了反映现实的方便而又直接的途径。

来看 USATODAY的评论:

Ice Cube says there was a time when hard-core rap more closely reflected life in the inner city. But as years passed, it became more commercial and less in touch with reality. He wants to bring back that old feel with his eighth solo album, Raw Footage.
"This is uncut hip-hop for the brain, not the booty," says Ice Cube (aka O'Shea Jackson), 39. Around 1993 or 1994, "that kind of music got put on the back burner and it became about what I call escapism rap. That's where all you talk about is money, jewelry, clubs and women and don't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around you."

就这张专辑而言,Ice Cube视音乐为“反映现实生活”重要的工具。这也成为了这张专辑被媒体大说特说的特点,专辑中的曲目涉及到了各种社会问题。

he's still hungry。
这是《滚石》上的碟评作者的最后一句。

总体看来,大家都把“冰块”大叔形容为一位人到中年,却仍然不屈不挠地进取奋斗的典型事业男人。对这张唱片的评价大体都打了中上的水平。

去维基的Ice Cube条目瞄了一眼,吓傻了懒惰的本人。他居然还演了那么多的电影!

音乐尚可一听,不算太差,但当然也比不上当年的经典分为两张发行的《战争与和平》,更不用提他年代久远在N.W.A团体的作品来得力道十足。

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读史德拉自传[二]

“每天与另一个人交流的好处就是思想的沟通会更有效率。”

“与聪明人打交道时,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想要的东西,并让他们信服。对学者也是如此。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科的发展,推出新的理念。对经济学而言,终极目标是增加人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为什么。稍近一点的目标则是形成一套理论或概念体系,以帮助界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因素,并借此来实现最终目标。学者们的第二个任务是说服自己的同行。”

“我本人对经济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可能就在于,将信息视为一种可生产和购买的商品。我对信息问题的探讨始于对一个现象的关注(就像所有上街买东西的人曾经观察到的现象一样):人们走访的商家越多,就越容易找到更便宜的价格。但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市场竞争的表述却是:一个市场上的同质商品只可能有一种价格。”

施蒂格勒应该说是一位博览各家学说的杂家。同时他对经济史似乎也颇有研究。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买书之三岛由纪夫


前天坐车回家,结果上错了车,于是朝错误的方向坐了一站。下车见到了那家书店,每次路过这里都会看到它。如果没有坐错公车,我想根本不会有机会让我走进这家书店。那一天,奥运会开幕以来的第一个艳阳天,我走进了那家书店,暗暗期待着或许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收获。


除了过时的教科书,成排的武侠,一片片的言情之外,店内基本上就没有了什么其他的收藏了。一个小学生猫在那里,埋头于日本漫画书中。老板态度不错,还招呼他坐下慢慢看。


至于我,看到了三岛由纪夫文集中的四本孤单地竖在一个书架上。《残酷之美》似乎家里有书,感觉其他的三本眼生。一口气把四本摆在了老板眼前,问一起买能不能再便宜些。价格还算公道。手里捧着书很有成就感回到了家。在家里发现墙根的书堆里有《禁色》,其他的或许都没有。我真的不太清楚。


四本书分别为:

《纯白之夜》

《残酷之美》

《走尽的桥》

《镜子之家》

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读史德拉自传[一]


去年鬼使神差地撞上了张五常的文字,于是知道了他:George J.Stigler。几个月后,终于从张五常转战到了他总是提及到的诸位经济学大家的作品。

本来想从卓越网买这本书,凑巧赓老师不辞辛苦地拜访国图,托他借到了书(辛苦,也谢谢你的明信片)。拿到这书的时候,忙不迭地翻来翻去,其实真正想看的是他在这本自传中究竟有没有提及张五常。

嘿,还是没有。

Stigler当年考上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的老师就是脾气古怪的老学究Frank Knight(记得张五常说,科斯定理出现之前这个老头子已经表达过与之类似的观点)。另外,后来大名鼎鼎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也紧随其后去了芝加哥大学。

Stigler的这本自传之所以好看离不开他扎实的笔头功夫。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所以这书读得相当快,我读完不过几天的功夫(对我来说已经很快了)。

“但在1933年,哥伦比亚大学却是很孤傲而缺乏人文关怀的。哈佛大学对我的申请的回复是经济系主任秘书的一封亲笔信,而芝加哥大学的回复则是系主任哈里.米利斯(Harry Millis)亲自写的。我怀疑当时的我就是冲着芝加哥大学对学生个人的关注而去的。”


而在此之前,Stigler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他少年时代暑假参加童子军的经历。这个经历和张五常有相似的地方,几乎都是非常投入地玩儿大的,没受到多少大人的管教。好象我就从来没有过那么纯粹的童年呵,没怎么投入的淘过气,也没怎么投入的学过习,感叹一下。另外,他们当初都是从学商业转到经济学的。